逛博物馆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暑期家庭游、亲子游、研学游更令“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在国内,已出现了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的状况。相较于国内,海外的热门博物馆是否也存在入馆困难的问题?针对人流量的增大,它们又是如何找到解决方案的?
澎湃新闻发现,大英博物馆、卢浮宫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顶级博物馆实行的都是提前预约与现场排队入馆相结合的方式。
海外热门博物馆是否预约难?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相比于国内的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热门场馆的“一票难求”,海外博物馆似乎并不存在这一问题。
以免费入场的大英博物馆为例,该馆实行官网免费提前预约和现场排队两种入馆方式。澎湃新闻记者从大英博物馆官网看到,平日预约时段自上午10点至下午3点30,细分为每10分钟一个选项。从7月的预约情况来看,基本每天都能预约上。而据社交媒体的一些分享贴士称,如果去博物馆位于大罗素街的正门排队,一般需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就可以入馆。更有网友分享道,“如果在正门排队,会有保安大喊‘别在这排队了,直走右转再右转去后门,那边完全不排队!’”据悉,大英博物馆每年的人流量为600多万人次。

大英博物馆官网

大英博物馆官网开放免费预约通道

大英博物馆官网免费预约通道中的参观时间段
如果谈及海外的收费博物馆,那最令人关注的是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它是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博物馆,每年约有900万观众。与大英博物馆一样,卢浮宫亦实行官网提前预约和现场排队两种入馆方式。从官网可知,当月的预约并不困难。不过,当点开预约选项时会发现,剩余的预约时间段选择并不多,一些黄金时段已预约完。这或许也是卢浮宫门口常年排队的原因之一。目前,卢浮宫的全价票为22欧元。

卢浮宫官网预约通道

卢浮宫官网预约通道中的时间段选项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是另一家收费的顶流博物馆,也是美国人流量最大的馆,去年参观人数约570万人次,其票价为30美元。与前两者一样,大都会同样实行提前预约和现场排队两种方式。不同的是,大英博物馆与卢浮宫预约时有时间段选项,而大都会博物馆并没有。
从上述三个案例可见,海外的热门大馆入场似乎并不困难。不过,大英博物馆的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雕塑、埃及木乃伊等展区常年挤满了观众,也成为文物回流话题的焦点;而对于卢浮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帮助该馆登上世界第一流量的宝座,也让其贴上了“排队”“拥挤”“打卡”等标签。游客在排队进入卢浮宫后,如果想一睹《蒙娜丽莎》的微笑,还需额外排队。

在卢浮宫,游客与《蒙娜丽莎》合影
说到达芬奇,需要一提的是其创作的《最后的晚餐》现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是海外少数只实行线上预约制、无法现场排队买票的场所。该教堂实行季度放票,即每季度提供下季度的门票预约,极其抢手。这一展厅的参观时间仅为15分钟。

《最后的晚餐》,仅支持线上预约参观
博物馆的改善与改建
在国内,一些顶流博物馆实行预约“一刀切”的理由在于客流量超饱和导致设施故障频发,此外,当观众在展厅摩肩接踵,展柜里的文物安全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在海外的顶流博物馆同样面临这些问题。不同的是,海外顶流博物馆的起步较早,在逐渐壮大自身藏品和展示规模时,同步进行了多期的改造与扩建用以解决这一问题。
卢浮宫曾是皇家住所,后成为公共博物馆,并不断进行扩建和改造。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建筑师贝聿铭对卢浮宫进行了大改造,设计的钢玻璃金字塔成为了博物馆入口。不过,当下的卢浮宫依旧面临排队问题。据《纽约时报》消息,法国有意再次扩建卢浮宫。据悉,改扩建项目将设计一个新入口,旨在减轻卢浮宫金字塔的压力。同时,该项目计划将为《蒙娜丽莎》设计一个全新展厅,到时,游客必须预订特别门票才能进该展厅欣赏《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卢浮宫主入口,由建筑师贝聿铭于20世纪80年代设计。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国家级公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并于1759年正式开放。博物馆目前的建筑由罗伯特·斯米克爵士设计,采用希腊复兴风格,建于1823年至1852年间,后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之后,大英博物馆经历了“分家”:1881年,原有的自然历史藏品被转移到南肯辛顿的新建筑,组建为自然历史博物馆,成为英国另一家人气场馆;1973年,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与其他一些馆藏合并,成立了大英图书馆。大约一半的国家图书馆藏书都存放在博物馆,直到1997年圣潘克拉斯火车站的新图书馆大楼启用。

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大英博物馆中庭
此后,大英博物馆的中庭经过诺曼·福斯特的设计改造,于2000年向公众开放。相对于人流和排队等问题,大英博物馆面临的是现代化转型与保持历史完整性的难题。为此,该馆于去年5月启动了项目竞赛,意在通过改建博物馆西区部分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则刚完成了洛克菲勒展厅的翻新改造。将原来的狭窄的拥挤空间变成开阔的新空间,用以展示非洲艺术、古代美洲艺术和大洋洲艺术馆藏。

改建后的大都会博物馆洛克菲勒展厅
相较而言,国内的热门博物馆正处于转型阶段。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正在建设北院,旨在未来增加展示文物数量和扩充展示面积。而人气很高的上海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都因本馆空间有限,分别建设了上博东馆和苏博西馆,走向了新的发展路线,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不过,上博与苏博的两个新馆与本馆距离较远,在暑假旺季,并没能缓解老馆的排队问题。
海外是否存在文博热?
海外是否也存在文博参观热?《艺术新闻》对于2024年度的博物馆参观数据作了总结,我们从一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中,梵蒂冈博物馆的游客接待量处于稳定状态,而鉴于参观教皇珍宝的队伍从未间断,可以说,该馆始终处于其最大容量的运营状态。而巴黎卢浮宫的参观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去年挤进900万人,“超员”成为常态。

大英博物馆鸟瞰图
而在英国,一些场馆都难以恢复疫情前的状况。如英国国家美术馆虽然举办了人气大展“梵高:诗人与情人”,但该馆的参观人数仍比2019年下降了47%,约减少了280万人次。而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游客人数比巅峰的2018年少了四分之一。该报告称,随着当代艺术的逐渐消退,一些观众正在回归更传统的博物馆主题,比如木乃伊和恐龙。
顶流的大英博物馆去年接待了650万名游客,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而自然博物馆则有630万名游客,创下了游客数量的新高;在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则吸引了390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6%);在荷兰,梵高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增长了9%;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的参观人数为290万人次,增长了7%。与此同时,“自拍”在博物馆的公共讨论中日益成为一个亟需回应的文化议题,多家场馆都发生了因拍照而损坏艺术品的事件。在前不久,乌菲齐美术馆就发生了一起“自拍”跌倒事件。

近期,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一幅名作在游客自拍时遭到破坏。左:视频截图:一男子准备自拍;右:作品《费迪南多·德·美第奇肖像》受损被撤下。
美国的情况则有些不同。据《艺术新闻》称,随着(DEI)倡议,2024年,许多受欢迎的美国博物馆都举办了政治艺术展览。不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依旧位居榜首,其主馆参观人数达570万人。在纽约,最受欢迎的展览的政治色彩较淡,如大都会的“睡美人:时尚的复兴”以及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碧翠丝·波特”展览。值得一提的是,碧翠丝·波特是著名童书《彼得兔》的作者,其展览占据了该博物馆全年门票收入的三分之一,并让参观人数较上一年增长了81%。
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巴西的几家博物馆去年接待了至少一百万人。位居榜首的是墨西哥城的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其参观人数达370万人次,创下了这座收藏前哥伦布时期考古文物的大型博物馆的参观纪录。巴西的博物馆则好坏参半,因洪灾影响,使得游客数量出现了波动。有两家博物馆打破了参观人数记录。
由此可见,在海外,人们对于文博场所的喜爱与关注呈上升趋势。但相比国内的观展热潮,海外的上升趋势较为缓慢。同时,这些数据也显示了海外顶流博物馆似乎始终处于人流量的高峰。而对于另一些场馆来说,一些精心策划、执行到位、真正充满艺术感的展览,才能吸引观展的目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