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由四川北路街道办事处主办、澎湃新闻承办的“文化三地”宣讲员决赛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作为虹口区“开放麦”品牌活动之一,决赛以“传承文化薪火,讲述川北故事”为主题,选拔了一批兼具文化情怀与表达魅力宣讲先锋,为创新引领四川北路提升发展注入文化内动力,为新时代基层文化传播工作探索了新路径,持续赋能虹口"文化三地"建设。其中,四川北路街道“数字宣讲员”的⾸次亮相更是为⽂化传承注⼊了科技新活⼒。

现场合影 本文图片均由四川北路街道提供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宋叶,区委党史办主任赵明,四川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沈嗣全,四川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完颜丽敏,团区委副书记程怀远出席活动。决赛特邀虹口区“文化三地”志愿宣讲团领衔人,上海市团校特聘教授张家禾,中共四大纪念馆党支部副书记、宣教部主任、金牌讲解员丁晓与三位领导共同组成专业评审团。现场来自机关、各居民区、各参赛单位的代表共计近百人共同见证了街道“文化三地”宣讲团的正式成团和新一代宣讲力量的成长。
“文化三地”宣讲团成团,新生代宣讲员亮相
四川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沈嗣全在致辞中表示,宣讲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文化三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选手能在决赛中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用精彩的表现诠释“文化三地”内涵。“也希望此次比赛能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大家能够继续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成为四川北路街道‘文化三地’的优秀代言人,让更多人了解这片街区的文化魅力,擦亮‘文化三地’名片。”他说。

四川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沈嗣发表致辞
随后,决赛拉开序幕。12位选手按照抽签顺序依次登台,以90秒自选主题+60秒“文化盲盒"的双重考验展开对决。在扣人心弦的"盲盒"环节,选手们围绕"木刻讲习会旧址""鲁迅存书室""爱思儿童公园廉政文化"三大文化地标即兴开讲。“鲁迅存书室数字会客厅打造了一个集合休闲,阅读,游学等多功能的文化交流空间”“廉洁蒲公英雕塑坐落于公园正门入口,将儿童公园特色与廉洁文化主题巧妙融合,象征着廉洁文化如蒲公英种子般传播开来”......选手们或慷慨陈词,或娓娓道来,以独特的视角诠释文化内涵,展现了深厚的知识储备与机敏的临场智慧。

四川北路街道多伦居委王宗乐在宣讲中

评委根据选手表现进行现场打分
经过评委团严谨评审,来自街道衡水居民区的何鑫以独具魅力的表现摘得最佳风采奖;来自厦门国际银行上海虹口支行的郭杨俊杰凭借全面出色的发挥问鼎冠军,荣膺"文化三地"宣讲团团长殊荣。现场还揭晓了网络票选的最佳人气奖,来自街道的曹雨薇以超高人气获此荣誉。

来自厦门国际银行上海虹口支行的郭杨俊杰荣获冠军,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宋叶为其颁奖

街道衡水居民区的何鑫荣获现场最佳风采奖,区委党史办主任赵明为其颁奖

来自四川北路街道的曹雨薇通过场外互联网投票荣获最佳人气奖,四川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完颜丽敏为其颁奖
比赛尾声,四川北路街道“文化三地”宣讲团正式成团。全体宣讲员身着统一马甲,在团长的带领下庄严宣誓:“我志愿成为‘文化三地’传承者,讲好川北故事,让文化之火永燃!”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沈嗣全为团长授旗,标志着这支新生代宣讲团将肩负起文化传播的重任,走进街头巷尾,让“文化三地“和川北故事传得更远、更动听。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沈嗣全为团长授旗,四川北路街道“文化三地”宣讲团正式成团

现场宣誓环节
据主办方透露,本次大赛脱颖而出的冠军选手将被推荐参评区级"文化三地"优秀宣讲员称号。这支新组建的文化宣讲队伍,将在木刻讲习会旧址、鲁迅存书室、爱思儿童公园廉政文化区等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标性场所开展常态化宣讲。通过他们生动的讲述,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化地标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市民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让文化薪火生生不息。
来自新疆00后的金融行业从业者郭杨俊杰荣获本次冠军,他向记者表示,自己是在日常工作中,与上海本地叔叔阿姨不断接触,通过学习上海话的方式来深入了解街道和虹口的特色与文化,“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希望以后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面,跟团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将我们街道的优秀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郭杨俊杰在比赛中宣讲
开放麦上新声音,宣讲员跨年龄跨国界多元集结
虹口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四川北路街道作为虹口区“文化三地”的重要承载区,辖区内各类文化资源和名人印迹达到100多处,红色旧址遗址等有51处,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精武文化资源,素有“没有围墙的文化博物馆”与“天然的党史学堂”之称。
据主办方介绍,自五四青年节正式发布招募以来,通过公开的线上线下渠道,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国籍的有志宣讲员踊跃参与。他们有沪语讲解员、师从海上讲解团丁沪老师的王宗乐,有中共四大纪念馆“小红花”志愿者,左联会址纪念馆“鲁迅小道·囡囡讲”志愿者徐翊晨,中国移动劳模孙佳宾,以及来自虹口消防救援站、厦门国际银行上海虹口支行等辖区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国际友人。

中共四大纪念馆“小红花”志愿者,左联会址纪念馆“鲁迅小道·囡囡讲”志愿者徐翊晨
来自斯里兰卡的李杰德参加了本次“文化三地”宣讲员招募的海选,作为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七年的“老朋友”,他在海选视频中说,“我对虹口很感兴趣,我了解到有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很愿意了解”。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他们,因为对文化的热爱而相聚。国际友人的参与,正是"文化三地"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

来自斯里兰卡的李杰德报名参加海选
据悉,目前街道围绕“文韵川北,品质社区”的定位,组织实施“文化赋能活力工程”,全力推进“文化三地”建设。一直以来,街道积极组建各类宣讲队伍,如“川北新动能”市民宣讲团、“川域青流”青年宣讲队、海上旧里解说团、鲁迅故居志愿者讲解团、海派弄堂“导游”等,宣讲员们深入机关、企业、校园、社区、网络、圈群,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
本次宣讲员决赛作为虹口区“开放麦”系列活动之一,旨在致力于选拔一批热爱文化、善于表达的新生代力量加入街道“文化三地”宣讲员行列,为青年们提供展现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进一步推广和传播辖区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充实志愿宣讲队伍力量,增强区域凝聚力,为四川北路提升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科技赋能文化传播,数字宣讲员上演首秀
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创新让传承焕发新生。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开启文化传承的全新篇章,科技让沉睡的历史记忆以更生动、更互动的方式重新焕发光彩。
活动现场,与“文化三地”宣讲员一起亮相的还有街道的 “数字宣讲员”,为活动增添了多重亮点。该数字人以中国传统戏曲人物为形象,身着一袭雅致的传统戏服,米白色的衣身绣着精致细腻的花卉纹样,古典韵味十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经过AI深度学习,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戏曲表演的经典动作。整体扮相既融合了传统戏曲之美,又带着现代科技赋予的独特魅力,以新颖的形象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数字人形象展示
该数字人由街道联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开发设计,融合人工智能与三维可视化技术,未来将走进社区、校园、企业,实现24小时在线的文化传播。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也为红色基因和海派故事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数字宣讲员的加入,让文化传播突破物理边界,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形成了互动性更强、体验感更丰富的双向交流。这为红色基因和海派故事的创新传承开辟了一条充满可能性的新路径,也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比赛,更是一次文化的接力与创新。这支充满活力的宣讲团,就像一束文化火苗,正以最生动的语言、最鲜活的姿态,走进大街小巷,点亮千家万户。
当白发老人与孩童一起聆听红色故事,当外国友人与本地居民共同品味海派文化,这份文化的温度将温暖整座城市,照亮更多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历史不再尘封于书本,而是化作滋养心灵的甘泉,在每个人的心田静静流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